传统小吃蛤蟆吐蜜的馅料解析:这些材料最受欢迎!

今天一大早,儿子刷视频看到个老北京小吃叫"蛤蟆吐蜜",吵着非要吃。得,咱就鼓捣一次呗!听起来神乎其神,就是豆馅烧饼烤开花,像个张嘴的蛤蟆。

一、冲去菜市场抢材料!

翻了几个靠谱点的配方,心里有点谱了。揣上钱包就直奔菜市场。做馅儿的主角绝对是红小豆,没它不行。找那个专门卖杂粮的摊位,蹲着挑了会儿,选颜色红亮、颗粒饱满的,这种煮出来才够面够香。
顺手称了斤普通面粉,做饼皮用,家里还剩点白糖和猪油,但一看分量怕不够,又抓了两袋白砂糖和一坨猪油。

  • 红小豆:起码两斤,豆子煮熟要缩水。
  • 普通面粉:一斤足够,多了用不上。
  • 白砂糖:至少半斤,甜豆沙就得舍得下糖!
  • 猪油:一小碗,和面加它饼皮才酥香。
  • 清水:家里有,不计入。
  • 芝麻:白芝麻一小把,烤完增香好看。

二、跟厨房干上:煮豆沙大战

回家撸起袖子开干。先把红小豆倒进大盆,哗哗开水冲几遍,搓掉浮灰杂质。换水泡它个俩钟头,让豆子喝饱水,煮起来快。泡好的豆子倒进大锅,水一定要没过豆子一大截!大火烧开,小火咕嘟。眼瞅着豆子一颗颗咧开嘴,变软变沙,水也快熬干了。
最难熬的来了:把锅里这堆软乎乎的豆泥倒进大漏勺(还得垫块细纱布),底下放个盆接水。使劲儿按!挤!拧!就为了把细沙滤出来,豆皮全留在纱布里。这活儿干完,胳膊都快抬不起来。

剩下那盆细腻的豆沙,架锅开火再炒!把白糖和剩的一小块猪油哗全扔进去。小火,慢慢搅合,千万别停手,一停准糊锅底儿。铲子上的感觉越来越沉,豆沙颜色变深,抱成一团不沾锅了才关火。倒进碗里晾凉,尝了一小口,甜糯!

三、包馅儿?跟儿子"斗智斗勇"!

趁豆沙凉着,赶紧揉面。面粉加水,再加一小勺融化的猪油(猪油是灵魂!)。揉到面团光滑,扔一边醒半小时。时间到,切成小坨面团(面剂子),擀成中间厚边儿薄的圆片。
结果儿子闻着香味跑来"监工",小手一伸就要偷吃豆沙!赶紧抢救性地把凉好的豆沙搓成大圆球。一个面团按扁,包进一个大豆沙球,像包包子一样收口捏紧。再轻轻把包好的团子按扁点,成了个厚厚的小饼。

四、烤!等它"吐蜜"

烤箱提前200度预热十分钟(没有就平底锅小火烙也行)。饼坯收口那面朝下放烤盘上,用刷子在光面刷一层薄薄的水(就蘸一点刷匀),再撒上白芝麻
推进烤箱中层。盯着!眼瞅着小饼慢慢鼓起来,越鼓越大。突然,"啪"!一声轻响,收口的地方烤裂了!豆沙馅噗嗤一下冒了出来,金黄油亮,真像蛤蟆张开嘴吐蜜糖!烤到表面金黄就赶紧夹出来,再烤两分钟底下得糊!

五、出锅!儿子一句话差点呛死我

刚拿出来还烫手,鼓胀胀、油亮亮,空气里全是芝麻和豆沙的焦香。儿子早就等不及了,抓一个就咬,烫得直跳脚,还一边吸溜一边喊:"爸!这蛤蟆吐的不是蜜...是要命!太好吃了!" 得,值了!

折腾一天总结下:

  • 红小豆没跑,是馅料扛把子。
  • 糖使劲放,甜才够味。
  • 猪油揉面、炒馅儿,香得不是一星半点。
  • 耐心炒豆沙,炒干点,不然裂口吐馅没那效果。
  • 烤箱温度高点,能让饼皮很快膨起来裂口。

别看名字怪,"蛤蟆吐蜜"吃起来是真香,尤其是刚出炉那股热乎劲儿,配碗小米粥,美死了!下回试试放点桂花糖,可能更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