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开始纯粹是好奇
昨晚蹲坑刷手机,正好看见网友在吵架,说为啥有些城市挤破头抢办奥运,有些地方打死不申办。我寻思着这玩意儿不是谁有钱谁上吗?手一滑就点进国际奥委会官网去了,好家伙,全是英文,硬着头皮用浏览器自带翻译器给糊弄着看。
翻箱倒柜扒拉资料
我琢磨着光看官网说明太官方,估计藏着掖着。干脆跑去几个体育论坛搜历史帖子,翻到一个十年前的老帖,有网友贴了份据说是内部评估手册的照片,糊得跟打了马赛克似的,但关键词还能看清。
我又翻了最近几届奥运会的申办报告摘要——巴黎和洛杉矶的公开版里删减了不少细节,但也能咂摸出点味道来。主要就扒拉这几点:
- 烧钱能力是硬杠杠:场馆预算、安保费、交通钱都得落实,还得准备个几十亿美金做风险备用金,政府担保函不是光写“我同意”三个字就完事的。
- 面子工程得扎实:别开幕式当天发现主体育馆顶棚漏水,也别整出运动员村甲醛超标或者地铁开到一半断电的幺蛾子。
- 领导拍胸脯才行:市长要是换届就翻脸,或者老想把预算挪去买奶茶,那肯定黄。国家层面也得点头,别到时候海关卡签证、海关扣设备。
- 亏本买卖看长远
原以为赞助商抢着送钱就能回本,结果看巴西里约的报告,后奥运会时代好些场馆直接变废铁,周边配套全歇菜。奥委会现在贼看重“赛后遗产”计划:场馆改学校?拆了建公园?交通升级方案?没讲明白就等着扣大分。
我还特意去搜了被刷下来的案例。有个中东土豪城砸钱特别狠,结果评估团一去发现夏天室外五六十度,建议马拉松改半夜跑,评审团老头老太太听完直摇头。
最让我意外的门槛
翻巴黎那份申办材料附录时我笑出声了。奥委会居然要求提供前三年空气污染数据,连比赛期间可能的降雨概率都得建模分析。怪不得北欧几个环保城市跃跃欲试又不敢真上,搞不好选手跑着跑着吸入两口PM2.5,直播镜头拍出去太难看了。
更绝的是人权报告。有个东欧国家本来希望挺大,结果被扒出来有歧视LGBT运动员的黑历史,奥委会直接一票否决。网友说的“政治因素影响”原来藏在这儿!
弄明白后反而不爽了
折腾半宿列了个表,看着那些条条框框突然觉得没意思。表面看是拼城市实力,实际上根本就是巨型彩票。前期调研费好几亿砸下去,竞选游说团队全球飞,结果开奖前还得看委员们心情。我有个大学同学前年跟某申办团队干外围,熬夜写材料写得快猝死,钱没捞着,甲方还破产跑路了。
(查资料查得脖子僵,起身倒水时突然想起同学当年骂骂咧咧的朋友圈:“这帮孙子画饼说申办成功发奖金,结果裤衩都赔没了!”现在可算懂他啥心情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