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直都对古琴挺感兴趣的,尤其是那种演奏完后的余音,飘飘的,感觉特别神秘。听人说这叫“余韵”,还有个“娑娜”啥的,好像是古琴里的精髓。但我一直摸不着门道,搞得我心里发痒。有天在朋友聚会上,碰到个老专家,他玩古琴几十年了,经验多得让人眼馋。
第一步:找专家讨教点小技巧
我就凑过去,问这个“余韵娑娜”到底咋回事。专家挺热情,立马分享了个四个欣赏技巧,还不让我录音,怕我太依赖设备。他直接说,第一招就是要静下心来,啥都别想,只听声音慢慢消失;第二招是注意音色的变化,像喝水咕嘟响的那种感觉;第三招是联想演奏者的情绪,别光听,要脑补一下故事;第四招是多重复听几遍,耳朵得练熟了才行。我一听这些技巧,觉得挺简单,但实践起来真不轻松。
第二步:坐下来,开始瞎听一通
回家后,我立马翻出我的破古琴唱片,选了个经典的《高山流水》。按专家说的,我先关掉手机,坐沙发上,眼一闭,耳朵竖起来。第一次试着只听余音,刚听完第一个音符,就觉得难熬了——隔壁娃哭了,车喇叭响了,我分心得不行。失败了小半宿,就硬逼自己继续坐那儿,慢慢才摸到点门道:声音消失后,耳朵里真留下点回声,像小鸟儿飞过的痕迹。
接着我琢磨第二招,注意音色变化。唱片放第二段,我竖起耳朵,等声音高低起伏。专家不是说像喝水咕嘟响?我盯着录音机,听到低音处,它“嗡”地飘一下;高音处,又“嗡”地收尾。但刚开始没感觉,听了四五遍才勉强抓住点门道——这不就跟呼吸一样,有点起伏呗。
第三招联想情绪,我更糟心了。听了半天,脑子里没画面。突然灵感来了,假装自己是演奏者:弹低音时,像叹气一样;弹高音时,像在笑。我试着脑补自己在小溪边散步的场面,有点意思了!这一招真管用,感情一下就上来了。
第三步:死磕多遍后,悟出点儿东西
最麻烦的是第四招,重复听。我轮着同一段落,放个七八遍。前几遍耳朵嗡嗡响,差点放弃。但坚持后,耳朵变贼精了:余音消失得慢时,像“娑娜”的温柔;快时,又干脆利落。实践了整整一晚上,3趴在沙发上,差点睡着,醒来却突然懂了——原来余韵娑娜不是技术问题,是心境的问题。
这一通折腾下来,我收获不少。虽说得慢慢练耳朵,别指望速成,但实践后我欣赏古琴时更投入了。简单说,学这些技巧,帮我从“瞎听”变成“享受”,余韵里藏着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