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琢磨着该给我的收藏室添把正经家伙事儿,突然就想起一直眼馋的服部半藏刀。这玩意儿水太深,搞不好钱就打了水漂,我这小暴脾气,立马撸起袖子开干。
一、这念头咋冒出来的?
上周末刷短视频,又看到那帮耍刀的博主在显摆,那寒光闪闪的架势,挠得我心痒痒。手头那把练功用的龙泉货,分量轻飘飘的,刀条一抖直晃悠,完全没感觉。得!趁着老婆回娘家,咬咬牙,盘它一把正宗的!
二、说干就干,先摸门道
我可不想当冤大头。第一步,直接冲本地几个武术用品铺子和古玩市场。好家伙,不问不知道,一问吓一跳。几百块的“手工刀”,店员吹得天花乱坠,结果一掂量,刀谭(护手片)就是个薄铁片子晃荡,鞘上所谓的“生漆”味道刺鼻,一摸直掉渣,塑料感十足。老板还神秘兮兮跟我说是“进口玉钢”,我信你个鬼!踩坑点一:光听卖家忽悠,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。
手机搜了下,“越前打”是个正经牌子,但网店里一堆挂着这名头的,照片拍得都倍儿精神。我特意找了三家号称“日本直邮”“甲胄师认证”的店,挨个儿要细节图和视频。
- 店家A:发来的视频背景音里老有“咣咣”的打铁声,听着挺像样,但刀身近景死活看不清纹路,催了好几次,才发来几张高糊照片,刀柄绑绳的线头都呲着毛。
- 店家B:图倒是高清,刀刃反光面光溜溜一片,连最基础的“横手筋”(刀身上水平的锻造纹理)都看不见。问他啥木头的鞘,回得模棱两可。
- 店家C:这个稍微靠谱点,主动发了拆解视频——刀身、刀谭、目钉(固定刀柄的小楔子)全拆开给你看。刀条根部的铭文(刀匠签名)拍得清清楚楚,木头鞘的纹路也自然,有那种老物件儿的哑光感。还特意说了鞘材是“朴木”,新货但处理过。
踩坑点二:图都拍不清楚或者不敢让你看细节的,九成九有问题。是骡子是马,得拆开遛!
三、动真格上手试
初步筛中了店家C的货,但我这人轴,必须亲手摸到才算数。跟店家磨半天,总算答应发个样品刀条(没开刃的)和几块不同木材的小料,运费我出,省大钱!
东西一到手,直接跑楼下没人的小广场:
- 先看刀条:阳光底下眯缝眼细瞧,真能看见那种细细的、隐隐约约像“波浪”一样的纹路(这叫“地肌”,锻造痕),跟网图对上了。刀反(弯曲度)过渡自然,不是机器硬掰出来的那种死板。
- 再闻木头:朴木小料凑近鼻子,没啥怪味,就是淡淡的木头味儿。不像劣质货一股油漆味或者胶水味。
- 试握持:刀条装上店里配的基础白木柄样品,空劈了几下。重心靠前,但抡起来那一下特别“坠手”,有股力道带着走的感觉,过瘾!比我那把轻飘飘的练功刀强太多。
就这儿,真刀下单前,差点出事!拿着刀条样本在家比划(关着门怕老婆突然回来),一个不留神,大拇指蹭了下没开刃的刀刃……结果,一道血印子!卧槽!瞬间明白了啥叫“切味”——还没开锋都能给你放点血,这才叫钢口意外收获:没开刃都能喇手,这玩意儿靠谱。
四、下狠心掏腰包
试过心里石头才算落地。跟店家敲定了全长2尺1寸(大概70cm多点)的规格,朴木鞘,传统柄卷样式,千叮咛万嘱咐别开刃(我就收着看,开刃了保管麻烦死)。大几千块钱转过去,心肝儿颤了两天。
五、东西到了,再验一遍
刀到手那天,直接抱到书桌上开箱。塑料膜一拆,那股新木头的干净味儿先窜出来,没刺鼻味,舒坦。照着之前研究的步骤,麻溜儿拆:
- 把目钉锤出来(卖家配了小锤子和铜钉),刀柄一拆两半。
- 握着刀条根部,小心翼翼从鞘里抽出来。
然后就是:
1. 盯根部:掏出手机打开放大镜模式,趴着看!铭文跟之前视频里的一模一样,“越前康继”几个字清清楚楚,笔画有力道。
2. 看全身:对着台灯,慢慢转动刀条,细密的波浪纹(地肌)遍布刀身,尤其是在靠近刃区的地方更明显,打光下特别漂亮,是手工锻打出来的痕迹,机器做不了这么活。
3. 摸鞘,看刀装:朴木鞘打磨得光溜,没毛刺。鞘口和鞘尾包的那些金属件(缘和金物)黄铜的,敲了敲声音挺实。刀谭严丝合缝卡在刀身上,不晃荡。
4. 组装好:插刀入鞘,“咔哒”一声轻微的闷响,到位,严实!拎起来前后左右晃晃,鞘和刀身不打架,整体感强。
总结这趟摸爬滚打:
- 别迷信口嗨,看硬货! 视频、拆解图要不到或者含糊其辞的,赶紧跑。
- 木头、金属件都得过鼻子和手! 怪味、塑料感、轻薄晃荡的铁片子,都是坑。
- 没开刃也能试钢口! 喇手背(小心点!)或者削纸那种感觉骗不了人。
- 铭文和锻造痕是身份证! 根部的签名,刀身的波浪纹,这两样不清晰或有疑点,心里就得打鼓。
折腾一大圈,钱是花了,但花的踏实!看着静静躺在刀架上的这家伙,越看越喜欢。值了!实践出真知,选服部半藏刀这玩意儿,就得抱着怀疑一切的心去较真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