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刷手机刷得我脑仁疼,满屏都是“绝绝子”、“yyds”、“栓Q”,整得我太阳穴突突跳。跟朋友聊个天,张嘴就是“我真的会谢”,想认真说点事儿都费劲。好家伙,感觉自己得了啥大病似的,看见这些网络词儿就心慌气短手抖,后来才知道这叫“网络用语PTSD”。这玩意儿还真不是矫情,我是真受不住了,必须得治治自己。下面就是我跟它死磕的实战记录!
第一招:强行断电!眼不见为净
这事儿得从上周三说起,实在忍不住了。当时正吃着饭,微信群里叮叮当当响,一打开,好家伙,“九敏!这外卖真的绝绝子,好喝到跺jiojio!”……我差点把筷子撅折了。行,你们厉害,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?
- 第一步:删APP! 直接长按那些整天给我推烂梗新闻和搞笑视频的APP,特别是那个一打开就各种“家人们谁懂”的平台,手指头一点——卸载!管它什么热门推送、搞笑排行榜,统统再见!
- 第二步:聊天群?免打扰+折叠! 那种除了刷梗和斗图就没别的事干的群,全部设置成“消息免打扰”+“折叠该群聊”。再狠一点,直接退!只留下必须的工作群和正经家庭群。世界瞬间安静了一半。
- 第三步:关键词屏蔽?安排! 还在用的社交媒体里,疯狂拉黑关键词,“绝绝子”、“yyds”、“栓Q”、“小趴菜”……能想到的都给它屏蔽了。能清净一会儿是一会儿。
搞完这些,头一天还有点不习惯,总感觉手机是不是坏了咋这么安静。第二天早上起来,没被弹窗吓醒,瞅瞅微信也没红点点轰炸,神清气爽!这“数字垃圾”清得,值!
第二招:物理隔绝!出门“接地气”去
手机是清净了,但脑子里那些“芭比Q了”、“我真的会谢”还在自动循环播放,嗡嗡的。
得,躺家里也躲不过脑子里蹦迪。星期四下午,干脆把手机往床头柜抽屉里一扔,家门钥匙一揣,出门!
- 目标明确:哪里人多往哪去(但别是网红打卡地!) 奔着家附近的菜市场就溜达过去了。听听大妈跟小贩砍价:“你这菜叶子都蔫了,便宜五毛!”,大爷下棋吵吵:“你这臭棋篓子!”,小孩儿哭着要糖葫芦:“妈妈~我要那个!”。这些声音,可比手机里那些“绝绝子”悦耳多了!这才是“人话”!
- 公园长椅发呆大赛 买完菜顺便钻进了公园,找了个长椅,就坐着。看老头儿放风筝线抖搂得倍儿溜,看小屁孩追着狗跑摔了个屁墩儿,看天上云一会儿像个马一会儿像个墩布……啥也不想,就干看着。耳朵里没梗,眼睛里没弹幕,舒服!
这一下午溜达下来,感觉整个人像重启了一样。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网络词儿,好像被那些家长里短、市井热闹给挤走了不少。
第三招:内容替换!喂点正经“干粮”
清空了垃圾信息,也出去换了换脑子,可碎片时间不能老发呆?总得看点以前那些习惯还在,总想刷两下。
星期五晚上,我决定从根儿上换换脑子里的“饲料”。
- 纸质书拿出来掸掸灰 书柜顶层那几本买来当装饰的书,终于被我请下来了。管他能不能一下子看懂,先翻开一本,哪怕是那种讲老物件的老书,或者纯粹讲怎么做菜的书也行。看字儿,一行行看,慢慢读。别说,看久了,节奏真不一样,心能沉下来。
- 音频APP改头换面 听书!以前听相声图一乐,现在改听点正经东西,比如历史故事,或者那种唠嗑似的播客,讲讲生活趣事、小知识的。洗澡、做饭的时候就放着,耳朵塞满“人话”。
- 纪录片救我狗命 晚上不想看书听书了?看纪录片!看动物世界里的豹子撵羚羊,看海底大章鱼打架,看农民伯伯怎么种出超大南瓜。这些真实世界的玩意儿,比网络空间那些飘着的热梗有劲儿多了。
这么搞了几天,效果是慢慢出来的。昨晚我妈给我打电话,正常跟我唠家常,问我吃啥、天冷加衣没。搁以前,她要是突然冒一句“哎呀今天买的菜可yyds了”,我估计又得心梗。但这回,全程聊天特别顺畅自然,挂完电话我心里贼舒坦,完全没那种烦躁冒汗想摔手机的后遗症。
就这么坚持了一个多礼拜,不能说完全“根治”,但现在看见“绝绝子”们飘过,就像看见路边一块石头,没啥感觉了。心不慌手不抖,甚至还觉得有点傻乎乎的。这三招,说简单是真简单,关键看有没有那个心去“堵”、去“跑”、去“换”。别小看网络用语的杀伤力,也别太高看它,该断就断,该跑就跑,该换就换!今天瘫沙发上发呆,没听到一个梗,真是美好的一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