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筝也叫纸鸢其中鸢是指的起源故事(一文轻松了解文化)

昨儿翻县志翻到一半,突然瞅见“纸鸢”俩字儿,脑子一抽就琢磨开了——鸢不是老鹰吗?风筝跟老鹰有啥关系?顺手把发黄的县志搁窗台上,抄起手机就一顿乱搜。

图书馆泡了仨钟头

蹬着共享单车直奔市图书馆,民俗区书架落灰有三指厚。抽出本《岁时广记》差点让灰呛着,翻到“春时放鸢”章节,眼珠子黏在泛潮的书页上抠不下来。原来战国那会儿墨家巨子拿木头削过老鹰,墨子他徒弟鲁班更绝,直接搞出能飞三天的木鸢侦察宋城。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,老百姓才用竹篾糊纸代替木头,“木鸢”变“纸鸢”的名儿就这么传下来了。

  • 战国木鸢:墨家搞的侦察机雏形
  • 西汉纸鸢:淮南王刘安拿风筝测过风速
  • 唐朝加哨:晚唐那帮闲人给纸鸢绑竹笛,风一吹呜呜响

蹲公园看老大爷实操

下午四点顶着太阳蹲荷花池边,看穿白汗衫的张大爷抖风筝线。他手里那只“沙燕”扑棱棱往上蹿,影子投地上活像老鹰俯冲。“为啥管风筝叫纸鸢?”我扯嗓子问。大爷线轴往石凳上一拍:“瞧见尾巴没?早年间风筝都得扎成扁尾鹰,飞起来翅膀打旋儿,跟真鸢抢食一个架势!”说着把线递我手里,嚯,那力道拽得人直往前踉跄。

晚上翻电脑存的老照片,去年清明在潍坊拍的风筝节差点把硬盘塞爆。放大看传统潍坊板鸢——二十米长的蜈蚣风筝脑袋就是个木头雕的鸢头,红漆描的眼珠子凶得很。想起《红楼梦》里黛玉放风筝时说“放晦气”,古人还真把风筝当通灵玩意儿,放走了还要剪断线送灾祸上天。

摔坑里才搞明白的事儿

今早自个儿试做纸鸢,竹条烤弯时差点燎了刘海。三层宣纸糊上去重得像板砖,拴线时前前后后栽了五回跟头。顶着鸟窝头跑到河堤,那破玩意儿刚离地就头朝下扎进泥坑,捡起来发现鹰嘴早摔扁了。坐田埂上抹泥巴时突然开窍:鸢字既指天上飞的猛禽,更藏着两千年前木鸟冲天的野心

回来路上拐去校门口文具店,看见塑料布印的汪汪队风筝卖三十八块。老板还忽悠说这是最新款传统工艺,我tm差点把摔变形的竹架子怼他脸上。老祖宗拿风筝当千里眼顺风耳,现在倒连鹰爪子都进化成佩奇蹄子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