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,今儿个得好好记一笔。这事儿说来话长,起因是我家小崽子看电视,瞅见奥运圣火传递,冷不丁问我一句:“爸,那大火苗子是从哪抠出来的?总不能是打火机点的?”好家伙,直接给我问懵圈了。
一、临时起意的野路子实验
我这人轴,孩子一问,心里就跟猫抓似的痒痒。啥神圣仪式?咱也试试不就完了!立马翻箱倒柜,把家里能反光的玩意儿全划拉出来——我闺女小时候玩的廉价小圆镜子、厨房里淘汰的不锈钢汤碗、还有半拉破了的汽车反光贴纸,一股脑摊在院子里。
- 第一步:学古人用镜子。照着网上零碎的描述,下午三点太阳正毒的时候,我蹲后院水泥地上,揪着那面小圆镜子死命往一块纸板上怼。汗珠子嗒嗒往下掉,举了快十分钟,纸板纹丝不动!凑近一摸,好嘛比手心还凉!小镜子这玩意根本聚不了热。
- 第二步:上大家伙。急眼了,抄起那不锈钢汤碗(当凹面镜用),碗底冲太阳,对着纸板调整角度。这下劲儿大了点,光斑倒是在纸板上晃来晃去,没两分钟,“刺”一声轻响,纸板真冒烟了!烟是有了,可那火星子转瞬即逝,死活点不起来。得,功亏一篑。
二、蹲地上琢磨“祖宗智慧”
折腾完一回,人晒蔫巴了,坐门槛上琢磨。光有点不行,得稳!我那破碗太浅,聚光点飘得跟喝醉了似的。一咬牙,翻出以前修车铺子朋友给的破锣(就是敲报警那种凹面铜锣,有年头了),那弧度深,聚光稳当。
第二天赶着大太阳,又蹲院子里。关键一步来了:引火物!网上提什么火炬草纤维,咱上哪弄?直接冲厨房,翻出一小把干透的艾草绒(驱蚊子剩的),搓成一个小绒球,塞在半块瓦片里当底托。这回把铜锣架稳了,光斑死死咬住那绒球。
屏住呼吸盯着,感觉眼珠子都要晒冒烟了。绒球先是颜色变深,然后…“滋…”一缕青烟升起!紧一小簇极其微弱、橘黄色的小火苗,“噗”地一下钻了出来!我心跳都快停了,手一哆嗦,差点把火苗子扇灭!真着了!不是幻觉!
三、自制“火炬”差点燎了院子
点火成功刚咧嘴笑,新问题又砸脑袋上:这点着小绒球有啥用?奥运那大火炬咋整?还得传!
愁得我在院里转悠,瞅见墙角堆的废旧木拖把杆儿,灵光一现:自己做!材料极其简陋:
- 拖把杆锯下一米当火炬柄。
- 顶上绑个铁茶叶罐当火盆(罐头盖子扎了好多洞透气)。
- 火盆里塞满浸了半瓶炒菜葵花籽油的烂布条!
战战兢兢把铜锣里艾草绒的火种引到烂布条上。“轰”!一声闷响,火苗子猛地蹿起半米高!吓我一蹦!这自制的破“火炬”呼呼冒黑烟,味儿贼呛,火星子噼里啪往下掉,烫得我嗷嗷叫,赶紧举远点。就这么着,我举着这随时要散架的玩意儿,象征性地围着我家晾衣杆跑了三圈,脚下得时刻准备踩灭掉下来的火星子,场面那叫一个鸡飞狗跳。
四、狼狈收场与膝盖中箭
这一通操作下来,总结就俩字:费劲!
- 难在取火:太阳角度、凹面镜弧度、引火材料干燥度,差一点都不行。古人那会儿没天气预报,定日子取火真是靠天吃饭。
- 难在传递:就我这简易“火炬”,烧得快不说,还贼不稳定,风大点就能灭。想想奥运那又防风又耐烧、还要传遍全球的火炬筒,里头的门道肯定海了去。
灭火收摊,腿蹲麻了,膝盖疼得跟中箭似的。小崽子在旁边倒是看得嘎嘎乐,还问我能不能用这法子点烧烤炉…得,值了!这通狼狈实验,可算明白了为啥取个火种搞得跟请神似的——那是真不容易,也是对太阳和老辈儿智慧顶格的尊重!下次电视里再看圣火点燃,我指定得感叹一句:“嚯!真本事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