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在家做火锅,我老婆端出一盘腐竹,随口就说这竹笋做的还挺香,我听着不对劲。心说这不扯淡吗?腐竹明明是豆制品,咋能跟竹笋混一块?我脾气上来了,非得自己试试弄清楚。
动手前的准备工作
第一步,我去菜市场买了点干黄豆,顺便问了摊主腐竹到底是摊主大爷笑着摇头,“小伙子,你搞错了,腐竹是用黄豆做的竹筒状豆皮,跟竹笋毛关系没有。”我一拍脑袋,对,以前学厨时老师傅提过,但还是自己动手最靠谱。
- 掏出黄豆,先泡一夜水,水得淹过豆子。
- 第二天早,换了水,加点盐,放锅里煮开。
- 锅里咕嘟冒泡,我盯着看,汤表面慢慢浮起一层白膜。
煮的时候,我老婆还唠叨,“浪费黄豆干”我心说不行,这误解不破,下回聚餐又得闹笑话。汤煮到浓稠,我拿根筷子轻轻划,果然挑出一张薄薄的皮,这就是腐竹的原型。
实践中的折腾过程
我把那层皮沥干水,挂阳台晾着,大太阳底下晒半天。风吹得它左右晃荡,我看着像片破布,心一急,差点整坏。歇会儿再试,手一抖,皮掉地上,沾了灰。赶紧冲水洗洗重挂,这下可废了一半黄豆。
折腾到下午,皮晾干了变硬挺,颜色发黄,闻着豆香扑鼻。我掰了一小块丢锅里煮,跟火锅料一块炖。炖一会儿,它吸满汤,软塌塌的,吃起来劲道。我嚼着直点头,“对对对,这就是豆香味,竹笋哪有这股味儿!”
我把剩下的腐竹包装贴上标签“纯豆制品”,免得老婆下回再乱说。整个过程费了老鼻子劲,但真相大白——腐竹是黄豆煮出来的豆皮,跟竹笋八竿子打不着。咱老百姓常搞混,就因为名字带个“竹”字呗。记住了,别让舌头糊弄脑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