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跟大家唠唠罗伯特·帕丁森这家伙。我这实践过程,也挺有意思的,得从头说起。
最早接触到这名字,那肯定是《暮光之城》那会儿了。那时候铺天盖地的,我记得我当时也就跟着潮流瞅了几眼。第一印象,就是个帅小伙,演个吸血鬼,迷倒一片小姑娘。 当时没觉得他演技有多炸裂,就觉得,形象确实符合那种苍白忧郁的吸血鬼设定。
有段时间不怎么关注他了。再注意到他,好像是《哈利·波特与火焰杯》里那个塞德里克,我想,这不是那谁吗?那时候他还是挺青涩的,但已经能看出来是个帅哥胚子。不过也就是个配角,一闪而过的感觉。
真正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他,或者说,开始我的“实践观察”的,是有一阵子特别闲。我就寻思着,这哥们儿除了《暮光之城》,还干了我就开始主动去找他演的别的片子来看。这一找不要紧,嚯,发现他演了不少挺小众的,或者说,挺挑战演技的电影。
我的实践步骤
我当时是怎么做的?
- 第一步:信息搜集。 我先是上网大致搜了搜他的作品列表,还有一些关于他选择剧本的访谈啥的。就想看看他自己是怎么想的。
- 第二步:挑选观看。 我没按时间顺序,就挑那些看起来跟他之前“吸血鬼”形象反差大的片子。比如什么《好时光》、《灯塔》,那造型,那表演状态,跟爱德华简直判若两人。
- 第三步:对比分析。 我会下意识地把他不同时期的角色拿来对比。从《暮光之城》的商业偶像,到后来那些独立电影里的边缘角色,再到后来的《信条》、《蝙蝠侠》这种大制作但角色又挺复杂的。我就琢磨,他这是图啥?
- 第四步:关注动态。 我会时不时刷刷新闻,看看他最近又接了什么新片。比如前阵子听说他跟奉俊昊合作了《米奇7号》,我就觉得,这哥们儿是真想在演员这条路上好好走下去,不满足于只当个偶像。
我还记得看到一句话,好像是《暮光之城》里的台词,大意是“每个人都会改变,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成长。” 我觉得这话放他身上还挺贴切的。他确实一直在变,而且是往“成长”那个方向在努劲儿。
实践下来,我最大的感受就是,这哥们儿是真不想被一个标签框死。 你看他,《暮光之城》火了之后,没有一条道走到黑,继续演那种谈情说爱的帅哥角色,反而去接了很多“自毁形象”的戏。这挺需要勇气的,毕竟从舒适区跳出来不容易。
我发现他出生在英国伦敦,可能骨子里就带点那种英伦演员的特有的劲儿,不甘于平庸。从2004年算起,他入行也快二十年了,留下来的经典角色也确实不少。从塞德里克到爱德华,再到布鲁斯·韦恩,跨度挺大的。
最近还看到新闻说他当爹了,生活也进入新阶段了。感觉他的人生剧本还挺刺激的,事业上不断挑战,生活上也有新收获。
我这“实践”了一圈下来,对罗伯特·帕丁森的印象,从最初的“,那个演吸血鬼的”,变成了“这是个有想法、肯努力的演员”。这个转变过程,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实践记录。没啥高深理论,就是我自个儿琢磨的一点体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