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伙儿晚上今天又是我,来跟大家唠唠我最近在《龙之崛起》里头折腾布局那点事儿。
要说这游戏,别看它老,魅力可一点不减当年。我,就喜欢在里面一砖一瓦地盖房子,看着自己的小破村一步步变成繁华大都市,那成就感,甭提了!但是,这布局可真是个大学问,一开始我也是两眼一抹黑,瞎搞一气。
我一开始是怎么搞砸的
刚上手那会儿,我就是凭感觉来,哪里有空地就往哪里塞建筑,居民区、工业区、农业区,那真是东一块西一块,想到哪儿建到哪儿。结果?民怨沸腾,仓库空空,小人儿走几步路就喊饿喊渴,效率低得吓人。特别是那个什么风水,一开始我压根没当回事,结果房子老塌,真是气死个人。
还有那个市政设施,比如税务局、造币厂啥的。我记得刚开始玩,税务局说要木头才能收税,我寻思着那就建在伐木场旁边呗。结果玩到后面朝代,它又要纸了,我又得吭哧吭哧地在旁边补造纸厂,或者干脆拆了重建,麻烦得要死。造币厂也是,一开始要铜矿,我就把它怼到山脚下铜矿边上,想着原料近方便。后来发现,它也不出啥实际商品给老百姓用,主要是增加贸易收入,所以不用非得挤在货栈旁边。
后来我是怎么琢磨的
碰了几次壁之后,我就琢磨着,这不行,得有点章法。我开始观察那些大神们的布局图,自己也慢慢摸索。
第一步,规划大方向。我先看地图,哪块地平坦适合建居民区,哪块地靠近山林矿产适合搞工业,哪块地水源充足适合搞农业,心里先有个大概的谱。
第二步,居民区是核心。我发现,这老百姓的房子,你得给它伺候好了。所以我一般是先规划出一片相对方正的住宅区,通常是那种“回”字形或者“丰”字形的结构。中间留空或者边缘地带,就用来放服务建筑。
- 生活保障:水井(或者后期的引水渠)、市场肯定得有,保证吃喝。
- 宗教娱乐:各种庙宇、娱乐场所(比如戏院)也得跟上,不然老百姓幸福度上不去。
- 医疗教育:诊所、草药铺、学校这些,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我尽量让这些服务建筑能够覆盖到最大范围的民居,能省一个是一个,毕竟维护费也不便宜。
第三步,市政与工业区的安排。这个就得看具体情况了。
- 税务局和市政厅:市政厅是税务局的前提,这个顺序不能错。而且市政厅和皇宫(如果建了的话)还能各支持一个兵营,这个也得考虑进去。税务局需要木材或纸张,我就尽量让它离原材料供应或者仓库近一点。
- 造币厂:早期需要铜矿,我就把它建在铜矿采集点附近,毕竟它不出具体商品,不需要紧挨着货栈。后期需要纸张,如果城市里有造纸产业链,就挪到造纸厂附近,或者保证仓库能稳定供应纸张。
- 其他工业建筑:比如伐木场、黏土坑、窑厂、武器作坊这些,我一般会把它们集中在一个区域,形成一个工业区。这个区域会离居民区稍微远一点,免得污染和噪音影响民居升级。这个工业区旁边必须得有仓库,方便原材料和成品的存储运输。
第四步,农业区。这个简单,找块肥沃的土地,把农田、灌溉渠、农舍规划好就行。注意也要有仓库,方便粮食存储。
第五步,道路是血脉!这个太重要了!我以前就是路修得乱七八糟,小人儿绕远路,效率奇低。现在我修路都是尽量走直线,保证各个功能区之间连接顺畅。特别是仓库到各个生产点、消耗点的路,一定要通畅。
第六步,桥梁和渡口。如果地图有河流,这两样东西就得提前规划。得找那种两岸都是平直的地方才能建,有时候为了一个好的渡口位置,整个城市的布局都得跟着调整。
第七步,防御工事。城墙、箭塔、兵营这些,一般是放在城市的外围,或者重要的隘口。兵营会靠近市政厅或皇宫一些,毕竟有它们支持。
实践下来的感受
这么一套搞下来,我发现我的城市运转效率高多了。小人儿不再瞎跑,物资也能及时送到需要的地方。虽然前期规划的时候比较费脑子,可能要反复修改几次,但一旦成型,后期就省心多了。
比如我最近开的一局,一开始我就把居民区和市场、水井这些基础服务设施用一个“口”字形围起来,然后在外围规划工业区和农业区,通过主干道连接。税务局和造币厂就根据当前的原材料需求,灵活地安排在仓库或者原料产地附近。整个城市看起来就井井有条,发展速度也快了不少。
也不是说一开始规划好了就一成不变。玩着玩着,发现哪儿不顺了,比如某个区域的服务跟不上了,或者某个产业链断了,就得赶紧调整。比如一开始住宅区可能规划得小了,后期人口上来了,就需要扩建,相关的服务设施也得跟着补充。
我这套搞法,就是先整体后局部,先民生后生产(当然生产得跟上),各种功能区分开,但又得靠路有效地连起来。多试试,多琢磨,总能找到适合自己那张图的搞法。反正我这么一通折腾下来,城里就顺眼多了,老百姓也乐呵了,收税也收得爽快了!
好了,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儿,下次有机会再跟大家聊聊别的实践心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