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这个“pocket”,最早我根本不知道有专门的app干这个。那时候,我上网看到点好东西,想回头再看,那叫一个乱七八糟。
要么就是浏览器标签页开一大堆,开到哪个是哪个都分不清,电脑一卡,得,全没了。要么就是丢收藏夹,结果?收藏夹那玩意儿,简直就是个只进不出的黑洞,存进去的东西,再也没打开过第二次,跟给信息判了个无期徒刑似的。
最初的混乱与尝试
我记得那会儿,为了找一篇之前看过的讲啥啥啥技术的文章,愣是翻了半天历史记录,眼睛都快瞎了。关键是,很多时候你根本记不清关键词是啥了! 就是那种,“我记得有个图特别好”,“那个作者的头像好像是只猫”之类的模糊印象,这上哪儿找去?
后来慢慢知道了有种东西叫“稍后读”。一开始我还寻思,这不就跟我那堆积如山的收藏夹一个德行吗?换个名头而已。也试过一些,有的花里胡哨的,又是社交又是推荐,烦得很。我就想要个简简单单,能把我临时看到、来不及细看的东西先装起来的地方。
找到“口袋”与新的困境
然后我就用上了现在大家常说的这类“pocket”工具,具体哪个名字就不打广告了,反正就是那个能把网页文章、视频啥的先“塞口袋里”的玩意儿。刚开始用的时候,那叫一个爽!手机上看到 интересная статья,电脑上发现个好教程,没时间看?一键塞进口袋!
心里那个踏实,感觉再也不会错过好东西了。
结果?好景不长。过了一两个月,我发现我的“口袋”也鼓得快炸了。打开一看,密密麻麻全是链接,跟当初那个塞满的收藏夹有啥区别?甚至更糟,因为这玩意儿用起来太方便了,我啥都往里扔。扔的时候意气风发,想着“我回头一定看”,结果就是“回头再说”,然后“永远没空”。
这玩意儿,它解决了我“临时保存”的问题,但它没解决我“真的会去看”的问题。反而给我一种“我已经收藏了,等于我已经学习了”的错觉。真是的,自欺欺人。
我是怎么把“口袋”用活的
真正让我下决心改变的,是有段时间,我特别想学点新东西,给自己充充电。那段时间,我疯狂地在网上搜集各种资料、教程、案例分析。每天都往“口袋”里塞一大堆。
过了一个礼拜,我准备开始系统学习了,打开我的“口袋”,傻眼了。几百条未读,各种主题混在一起,有的是深入分析,有的可能就是个段子。我感觉比没用这工具之前还焦虑,因为我知道“宝藏”就在那里,但我被“宝藏”给淹没了。
那时候我就琢磨,不行,这工具本身没毛病,是我用它的方法有问题。就像给你一把好锄头,你光放着不用,那地还是荒的。
于是我开始折腾,给自己定了几个规矩:
- 定期清理: 每周末,固定花一两个小时,把我那“口袋”里的东西过一遍。就像整理房间一样。
- 快速筛选: 打开链接,迅速判断。是不是真的有价值?是不是我现在需要的?如果只是觉得“可能有用”,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,删!毫不犹豫。很多东西,当时觉得新鲜,过几天你可能就没兴趣了,或者有更好的替代品了。
- 分类(或者说打标签): 对于决定要留下的,我会打上简单的标签。比如“编程技巧”、“行业观察”、“摸鱼必备”之类的。这样,我想看特定类型内容的时候,就能快速定位。
- 阅读和处理: 最重要的一条!留下的东西,不能光放着。我会规划时间,比如每天通勤路上,或者午休后,专门看几篇。看完了,觉得好的,我会做点笔记,或者把核心观点摘出来。如果没啥感觉,或者觉得也就那样,那就归档或者直接删掉。让信息流动起来,而不是堆积。
- 控制“进口”: 不是啥玩意儿都往里塞。在点击“保存到口袋”之前,我会多问自己一句:“我真的会看吗?我现在真的需要这个吗?”很多时候,源头上控制一下,后面就省事多了。
这个过程,一开始挺痛苦的,因为要跟自己的“收藏癖”作斗争。但坚持下来之后,效果是肉眼可见的。
我的“口袋”不再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垃圾桶,反而更像一个精心打理过的私人图书馆的待阅区。我能更快地找到我需要的信息,焦虑感也少了很多。而且因为有了“处理”这个环节,我发现自己从这些零散信息里学到的东西也变多了。
工具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不管你用的是 Pocket,还是 Instapaper,还是别的什么玩意儿,关键还是得找到适合自己的使用方法,养成好习惯。不然,再好的工具,也只能帮你把信息从一个坟墓挪到另一个坟墓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