批把怎么变成琵琶的?看完这段历史才真正明白

昨天蹲小区门口水果摊挑枇杷,老板突然冲我喊:“这琵琶可甜了,大哥尝一个!” 我捏着黄澄澄的果子愣了,这不明摆着枇杷吗,咋成乐器了?回家路上越想越不对劲,干脆拐进图书馆,打算把这事儿扒拉清楚。

一头扎进书堆里找线索

先翻现代汉语词典,“枇杷”和“琵琶”白纸黑字分得清清楚楚,一个水果,一个乐器,压根不是一回事。琢磨着是不是方言乱叫,可问了几个南北方朋友,都没这说法。烦躁,抓起手机就搜词源,结果一篇文章劈头就说“枇杷本来就叫琵琶”!我寻思,这不胡扯嘛气得差点把手机扔了。

古籍堆里挖出大反转

憋着股劲儿冲历史书架,死磕《说文解字》和《释名》。这“枇杷”俩字儿在汉朝就定型了,专指水果,叶子还用来做咳嗽药。再翻乐器史,乐器的“琵琶”名字更早,西汉就有了,写法一直都是这么写。蹲得腿麻,扒拉着泛黄的书页才咂摸出味儿——古书里有个潜规则:记录外来的东西,常常随便抓个同音字凑合!

  • 枇杷叶子宽得像批把(农具)——古人直接拿来当名字
  • 西域传来的曲颈琴“批把”弹起来噼啪响——名字也这么来的

搞半天,这俩根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同音兄弟!水果枇杷老老实实长在中国,琵琶这乐器倒是“混血儿”。只怪老祖宗起名太随性,全赖“批把”这发音上。

博物馆里眼见为实

书上看图不过瘾,下午直接杀到民乐展馆。盯着敦煌壁画复刻的唐代琵琶,那圆肚子、短脖子,再想想瘦长条的枇杷叶……抱着胳膊在展柜前绕了三圈,硬是没看出半点瓜葛。导览大姐看我较真,乐了:“小伙子,枇杷吃多了上火,琵琶弹多了手疼,这算不算共同点?”

回家瘫沙发里啃枇杷,瞅着水果篮跟墙角的旧吉他,突然笑出声——这误会坑了多少人!水果摊老板未必真糊涂,说不定就是被这同名同姓的历史给忽悠瘸了。想到明天路过摊位得跟他唠唠这个,手里的枇杷都甜了几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