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国庆档新片总票房破15亿(类型多元优势在哪里?)

前几天刷票房数据的时候,突然看见国庆档总票房破15亿的消息跳出来,我赶紧点开手机上的灯塔专业版,想瞅瞅具体啥情况。

打从九月底预售那会儿我就开始盯了。那阵子《震耳欲聋》《刺杀小说家2》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这几部片子的预售数字蹭蹭往上蹿,前三名直接占了预售票房的半壁江山。我当时就琢磨,今年片子类型多得离谱,打仗的、玩特效的、催泪的、逗乐的、给小孩看的动画片,啥都有,跟个菜市场似的。

后来假期开始,我就养成习惯了,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就是扒拉手机看实时票房。《志愿军》这电影是真稳,一直坐着头把交椅,灯塔上写着,这片子好多都是一家人或者老哥几个凑一块去看的,四十岁往上的观众特别多。最有意思的是《刺杀小说家2》,城里年轻人爱看IMAX场追求爽感,可它在三四线小城市卖得比在一线还猛,这反差挺意外的。

假期中间我记得特别清楚,十月六号下午五点多,官方就发消息说票房已经冲过15亿了。翻了翻详细数据,才发现票价也是今年的大看点。头四天的平均票价才37块4,比去年便宜了三块多,到十月四号那天,好几部片子都主动宣布降价,当天票价直接掉两块钱。这价格一降,还真让我那平时舍不得看电影的老同学都跑去凑热闹了。

让我特别意外的是,原本以为假期一过大家就该收心了,没想到票房这事儿还有后续!比如《震耳欲聋》,这片子讲聋人反诈的,本来排片都跌到快没人看了,结果放假结束后新华社、人民网连续发了几篇报道讲残障群体的故事,一下子把这话题带火了。影院赶紧给加排片,延长放映时间,票房居然又涨了一大截,从1.8亿逆袭到2亿多,跟坐过山车似的。

另外两部热门片子也是这路子:《志愿军》假期后每天还能收大几百万票房,累计慢慢从5亿涨到6亿多;《刺杀小说家2》也吭哧吭哧从3亿爬上了3.8亿。看着这些数字我算是明白了,现在国庆档的票房不能光看放假那七天,后面至少还有一周的“续航时间”。好片子就算开头没爆,只要口碑立得住,观众照样愿意在放假后抽空去看,反正票价更便宜影厅还空,谁不乐意?

折腾完这一通数据研究,我觉着,今年这15亿票房背后藏着两个关键点:一是片子够杂,不管你是热血大叔、特效控、宝妈还是社恐青年,都能找着对口电影;二是节奏变了,好电影的生命线拉长了,市场开始愿意等等那些“慢热型选手”了。这对咱们观众倒是好事儿,急啥?等假期人少了再去,省钱又清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