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这工作跟一锅粥似的,啥都乱套了,效率低得不行。我就琢磨着加点儿数字量化元素进去,搞点数据来track一下。先声明,我不是啥专家,纯属瞎折腾,反正试错了也没损失。
开头那会儿,我直接去翻旧笔记,想看看问题出在哪儿。我打开电脑,翻了翻过去的项目记录,好家伙!一堆文字描述,含糊不清,压根看不出进展。我心想"这下好了,得加硬核指标!" 说干就干,我抓了张纸,胡乱列出5个量化点:一是每天工作小时数的统计,二是目标完成百分比的计算,三是错误发生率,四是运动步数的跟踪,五是重复任务的次数累加。理由简单得很,这些玩意儿都能用数字量化,像闹钟一样准。
我就开始实打实地加这玩意儿。第一招,我先搞时间量化:我下载了个免费app,设置了个闹钟,每做一小时活儿就打勾记录。结果第一天就卡壳了——我忘带手机,数据全是空白!我骂了句,"操,这咋整?" 干脆换成老办法:拿根笔和本子,手工记。这招笨是笨点,但数字出来了,比如我那天只干了6.5小时,比预期少了一大截。
第二招,针对目标完成率。我订了个小目标:一周搞定三个小任务。我用Excel做个表,每完事儿就填百分比,0%、50%还是100%直接标红。起初犯傻,我把50%误写成200%,搞得一塌糊涂。后来我简化了,只用手机计算器算,加个进度条视图。第三招更绝,对付错误率的——我在日常日志里加了个"犯错计数器"。每次出错,比如忘回复邮件,我就手动加1。这样下来,数字一目了然:第一周错了8次,第二周降到3次。有进步!
过程里头,我还整合成一套系统:把这5个点拼起来。运动步数,直接连上手环,数据自动同步;重复任务次数,我改成贴便利贴,每做一遍划掉一次。中间不是没折腾:有回系统崩溃,记录全丢了,我气得摔杯子,重头再来。不过搞久了,就顺溜了:
- 时间量化:从纸笔转app,误差减半
- 错误率统计:从乱标到固定格式,减少重复
- 目标计算:用工具辅助,避免瞎猜
现在回头看,全搞定了。这套玩意儿让我摸出规律:量化后效率提升快20%,出错少了一半。当然不完美:数字多了有时脑瓜子疼,我时不时偷懒歇菜。但总体讲,值了!我这老骨头再续半年命。下回谁提这事,我得劝他们别光吹,上手练就完事。